《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2017年 2月修订、更新)
课 程 编 号: 09021401
计 划 学 时: 64
计 划 学 分: 4
适 用 专 业: 高职所有专业
课 程 类 型: 公共文化课
建议开设学期: 第一、第二学期
课程组主要成员:李林军、徐治彬、兰荫槐
胡旭华、张义莎、王华、张为娜
执 笔 者: 胡旭华
编 写 日 期: 2017年2月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编制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公共文化课。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功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该课程全面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是高职大学生接受的高等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增强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后续课程。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鉴别政治是非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能科学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素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使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和行的统一,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和行为动机,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4.使学生在认识社会中逐步认识自我,在了解国情、民情时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不断增强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性。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3.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掌握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发展战略以及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
5.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举措。
6.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内容和路径。
7.掌握“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以及新形势下对台工作方针。
8.掌握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9.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三)能力目标
1.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2.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3.能以伟人为榜样,积极追求政治上的进步,努力做一个听党话、跟党走的好青年。
4.能用正确的是非观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言行。
5.能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并注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6.能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划自己的人生,并努力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目标。
7.能准确地表述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由“要我受教育”转变为“我要受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实施并建立“12345”课程教学体系,突出特色和创新。“12345”课程教学体系即:围绕一个教学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清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阐明三大理论模块——总论模块、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模块,构建四个教学平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课后辅导答疑,开展五种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名人讲座进校园、展览进校园、志愿服务。
(二)主要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部分模块实现了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法上课程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重点讲清重大理论问题。同时,辅之以专题讲座、课堂讨论、课外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
(三)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课程重点
| 措施
| 课程难点
| 措施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 分组搜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的相关材料,下次课小组派代表分享
|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 分组调查,分析身边不实事求是的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 1.阅读金一南《苦难辉煌》,课上交流
2.参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勿忘国耻”碑等,写1篇参观体会,课堂上进行交流
|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背景
| 观看视频《复兴之路》,小组代表发言
|
3.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 1.分组收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相关资料
2.观看电视剧《老农民》
3.情景剧表演:政府与民族资本家开展座谈会
|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个过渡性的社会
| 分组讨论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特点,最终得出结论
|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 分组查找资料:1956年—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重大成果,分组分享交流成果
|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失误
| 分组搜集资料: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课堂做汇报交流
|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列举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我们在生存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至少两例)。困难的说明和解决
|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 汇报交流:我省贫富差距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根本任务
| 1.听老师讲人们对西红柿的复杂认识的故事,让学生明确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
2.根据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方案
|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 1.学生发言:我心目中的小康社会。
2.组织关于我的中国梦的主题演讲
|
7.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观看纪录片《突围》感受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 7. 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 1.阅读小说《温州一家人》,了解浙江人如何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发展民营经济,下次课小组分享交流读书心得
2.各小组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视频,展示浙江省在市场经济中模范生的表现
|
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1.学生分组完成调查任务:我国的收入倍增计划
2.学生分组调查:我国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 8.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
| 1.策划一次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2.调查我院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制作PPT,并进行课堂展示
|
9.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 观看视频《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小组代表发言: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 9.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方针
| 各小组成员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台湾历史、现状、展望未来,充分认识台独的危害,并撰写一份专题汇报
|
10.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1.观看网络段子《世界是个班》,分组讨论世界主要国家的外交形象,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发言交流:中国为什么和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 10.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 国际时事报告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 1.社会调查:“我眼中的新社会阶层”;“新生代农民工” 的现状等
2.交流发言:如何抵制邪教对大学生的影响
| 11.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 新生军训体会和感想交流
|
1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 策划组织一次党史知识竞赛:知党情,听党话,跟党走
| 12.全面从严治党
| 自行观看中纪委反腐专题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交流观看体会和心得
|
(四)课程特色
本课程定位准确,配合专业教育,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实效性强,充分展现现代教学的开放式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程本身就充满生机与活力。项目化教学,针对三大模块设置若干任务和项目。
(五)课程教学环节分配
表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环节分配表
项目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复习考核
| 合计
|
专业见习
| 实验实训
| 顶岗实习
|
教学模式
| 理论教学
| | | | | |
教学方法
| 视频、案列、辩论、专题研讨等
| | | | | |
教学手段
| 多媒体、网络技术
| | | | | |
考核方式
| 闭卷考试
| | | | | |
作业量
| 12次
| | | | | 12次
|
所占课时
| 60
| | | | 4
| 64
|
教材教参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
|
实验实训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教室、场地等其他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四、课程内容
表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的教学内容标准与基本要求
序号
| 项目(或模块)名称
| 知识要求
| 技术技能要求
| 教学方法/ 手段
| 参考学时
|
1
| 项目一:印象中国——寻找伟人足迹
| 1.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 能辩证地评价伟人,并能以伟人为榜样,胸怀世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 1.阅读一些伟人自传的书籍,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评价伟人;
2.观看《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等有关视频,正确评价伟人毛泽东。
| 8
|
2
| 项目二:长征学子眼中的“长征精神”
| 1.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牢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1.能对中国革命史上的‘左’倾错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对比分析;
2.能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
| 1.参观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勿忘国耻碑”;
2.结合我国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了解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
| 4
|
3
| 项目三:情景剧表演——政府与民族资本家开展座谈会
| 1.掌握建国初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 1.能通过政府和资本家谈判的角色扮演活动,体会政府代表和资本家代表双方的态度和策略;
2.能辩证地思考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
|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剧本、角色扮演,教师做过程指导。
| 4
|
4
| 项目四: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功过之我见
| 1.掌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
2.辩证地分析建设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曲折历程。
| 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做出自己的评价。
| 1.观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之《艰辛探索》、《风雨之路》;
2.利用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深刻理解与感受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国社会历史变迁。
| 4
|
5
| 项目五:项目式研究性学习——如何看待我国的贫富差距现状
|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改革开放理论。
| 1.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2.能够结合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3.能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感受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 1.学生分组完成调查任务:第一组:收集资料:高收入者是哪些人?他们通过什么方式获得高收入?
第二组:收集资料:低收入者是哪些人?为什么收入低?
第三组:社会调查:随机调查若干人,除了工资收入外,是否还有其他收入方式?
第四组:收集资料:我国目前有哪些社会保障措施?存在什么问题?
第五组:收集资料:外国是怎样照顾低收入者的?对中国有什么借鉴?
2.课堂
展示。
| 12
|
6
| 项目六:设计一份个人收入增加计划书
| 1、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2、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 1.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责任感,提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
2.能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旧的常规戒律,勇于创新,大胆创业。
| 参观杭州科技园,观看吴立杰、卢成堆的创业视频,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认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6
|
7
| 项目七:模拟提案: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我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
|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
2.理解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3.理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的原则。
| 1、能运用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当前的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
2.自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道德观;
3.能发挥主人翁意识,自觉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
| 1.小组讨论:中国是否能实行三权分立?
2.小组讨论:我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
3.观看资料片:《西藏今昔》 。
| 4
|
8
| 项目八:制定创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方案
| 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
| 1.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措施和方法;
2.能分析和谐校园建设的整体状况,指出校园不和谐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具有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努力促进自身的和谐、同学之间的和谐以及校园的和谐。
| 调查、统计、分析,寻找校园不和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以“和谐中国,和谐校园”为题开展演讲。
| 4
|
9
| 项目九:浙江文化大家谈——我家乡的特色文化
|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针;
2.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3.掌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举措。
| 1、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分析和阐述文化现象;
2.能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自我教育;
3.能主动发扬浙江优秀文化,争做最美浙江人。
| 1.小组调查交流:浙江文化大家谈——我家乡的特色文化;
2.小组讨论:我最喜欢看的电视剧、电影、动漫。共同探讨文化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4
|
10
| 项目十:港台诗歌朗诵比赛
| 掌握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一国两制”,明确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的方针。
| 能培养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祖国的言行。
| 1.学生查找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诗歌,准备在课堂上朗诵;
2.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纪录片;
3.举办一次台湾问题专题讲座,分析台湾的历史、现状,展望未来,充分认识台独的危害。
| 4
|
11
| 项目十一:国际时事报告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掌握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 能分析世界纷繁复杂的格局,自觉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维护祖国的尊严 。
| 提前布置,让两组学生(各3人左右)准备,教师正式讲课前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举行国际时事报告会。一组学生回顾前一周的重大国际新闻,另一组学生对其中某一较有影响的事件开展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作总结。分析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谈谈现在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应变之策 。
| 4
|
12
| 项目十二:党史知识竞赛:知党情,听党话,跟党走
|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
| 能科学分析党的历史和现状,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并努力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通过竞赛开展互动教学,加深同学对党的性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理解、对现实状况的科学分析。
| 4
|
五、课程实施
(一)教学组织实施
本课程理论性强,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适时组织专题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其网络课堂的辅助。采取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实践主要采用课堂小组讨论、教学视频观看、辩论赛、微视频制作、主题ppt制作、情景剧呈现等形式。课外实践主要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
(二)考核方法说明
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形式为笔试。
1.考核方式及形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笔试。
2.总评成绩的组成及其评定标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过程性考核占50%,终结性考核占50%,总分100分。其中过程性考核包括到课率15%、作业5%、上课参与度20%、小组工作完成度10%;终结性考核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50%。
3.成绩采用百分制。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1.建议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
2.建议参考书: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4)《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9月版;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8)《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9)《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
(10)《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11)《六个“为什么”—— 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1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学习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13)曲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年2月版;
(14)《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16)陈锡喜:《政治认同的理论思辨——与大学生谈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和自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四)学生作业量的说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布置作业12次。
(五)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多媒体教学资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电脑、DVD光碟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2.网络教学资源:课程组教师利用课程网络资源、个人电子邮箱和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六)其他建议
1.鼓励学生开展课程实践活动。由教师拟定若干选题,提前布置,提出具体要求。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有相应的实践成果。
2.对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讨论或召开座谈会。
3.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
4.加快现代教学技术运用的力度,改革教学手段。
课程组组长(签字):李林军
课程组成员名单:徐治彬、张义莎、胡旭华、兰荫槐、王华、张为娜
教研室主任(签字):李林军
系主任(签字):王华
于2017年2月更新